9月2日下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生选修课集体备课暨国学沙龙第一期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四楼会议室举行,校党委书记李克勤作指导讲话并就课程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学锋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相关教师参加活动。
会前,李克勤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设计,提出了“文化源头”、“文化宗祖”、“文化典籍”、“文化脉络”、“文化品格”、“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等七个模块的课程框架。会上,课程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邢起龙副教授围绕“七文”框架,汇报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初步思路和安排。参会人员围绕课程建设开展了深入研讨,并提出了优化课程内容安排的意见建议。
李克勤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宝贵价值和独特作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重要讲话精神,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更好地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大力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守正创新、传承基因、以文化人、筑牢根魂;三是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人文情怀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学校立德树人质量。
李克勤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进行提炼和制定,突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后续根据需要不断拓展,通过讲授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内心播下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种子。
李克勤指出,关于课程的教学要求、方法和原则,要抓住七个关键词。一是“团队”,要集中全校教师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爱好者,共同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二是“创新”,要针对教学对象,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讲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把增强课程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要求贯穿课程建设之中;三是“生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生动有趣的,要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四是“开放”,以开放的心态推进课程建设,不断拓展教学板块;五是“多维”,要从不同的视角切入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等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六是“话语权”,要努力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话语体系,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湖工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特色;七是“比较的方法”,通过在各种文化的碰撞和比较中,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李克勤还对完善本课程七个板块的教学内容逐一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校办、宣传部、教师工作部、研究生院负责人参加了此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