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工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湖工要闻 >> 正文

中科院专家来我校交流访问

  出处:    日期: 2020-11-30 15:05:24 点击数:

11月27日,应我校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发酵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细胞调控与分子药物“111”引智基地唐景峰教授邀请,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孙中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李新建研究员、张晓荣研究员来我校进行交流访问,校长彭育园出席了接待会谈,会见了上述专家。接待会谈由科学技术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武明虎主持,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书记杨光、副院长唐景峰、蔡俊、苏江涛等参加了座谈会。

彭育园首先对中科院专家一行的到访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学校相关情况,对发酵工程教育部实验室以及“111”基地成立以来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对北京专家此次为我校的发展建言献策表示感谢,他表示,学校希望能够与中科院在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上联合作出一些突破。生食学院副院长蔡俊教授、“111”基地主任唐景峰教授分别对发酵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11”引智基地的发展情况做了详细汇报。

孙中生就未来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前景做了说明,他表示,合成生物学是生物科学在二十一世纪刚刚出现的一个分支学科,近年来合成生物物质的研究进展很快。它是利用合成基因线路研究转录、后转录调控网络设计原理,并构建以非破坏性方式监控细胞状态变化的合成生物系统,从而帮助解决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领域的关键问题,是未来链接传统产业和精准医疗的一个关键学科方向,也很符合澳尼斯人娱乐官方网站(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的改革方向。

接待会之后,专家一行在8楼会议室作了学术报告。孙中生对表观遗传学历史、现状及未来作了详细的介绍。

李新建报告题目是“醋酸代谢促进细胞自噬和溶酶体生成”。他表示,乙酰辅酶A(Acetyl-CoA)作为一种重要代谢中间产物,被广泛用于大分子生物合成与能量生产中以支持细胞的生长与增殖。作为乙酰基的供体,乙酰辅酶A还与乙酰化修饰动态相关调控了蛋白质的功能。因此,维持细胞的乙酰辅酶A库对于调控各种细胞过程至关重要。李新建团队发现,乙酰辅酶A合成酶ACSS2参与了这一醋酸介导的表观遗传调控,同时,在饥饿状态下,他们还发发现AMPK能够磷酸化ACSS2,促使ACSS2能够向细胞核转移,连同自噬转录因子TFEB连同上调自噬和溶酶体相关基因的表达,促使自噬的发生。

张晓荣报告的题目是“Epistatic Translational Control of mtDNA-Encoded Genes revealed by mito-RNAi”,他介绍,线粒体在能量代谢、自由基产生、衰老、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线粒体的基因突变、呼吸链复合体的缺陷、线粒体膜的改变等因素均会影响整个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病变。许多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异常与帕金森氏症、阿尔兹海默症、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许多疾病源于线粒体基因的突变;因此,对线粒体基因组(mtDNA)的基础研究,药物开发,临床治疗探索的尤为重要。因而,如何有效编辑线粒体基因组以及调控表达便成了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s)已被广泛用于高等真核细胞转录后沉默基因表达,但RNAi在线粒体内是否有活性尚不清楚。张晓荣研究员的研究表明线粒体内存在核DNA编码的microRNAs,证实了small RNA可以进入线粒体基质,而且线粒体基质内存在具有活性RNAi系统。这些研究将用核DNA编码的亚基建立的线粒体翻译可塑性的概念扩展到线粒体DNA编码的组分,以实现呼吸链复合物的上位调节。

通过这次和中科院专家的学术交流,扩展了我校师生学术知识面,丰富了我校师生跨学科知识储备。为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针对性的指导和可能的研究方向。报告会后,中科院专家一行参观了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各PI团队实验室,他们对各团队的研究内容及科研成果表示肯定。

专家简介:

孙中生,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遗传学会表观遗传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级相关人才计划获得者。Hormones and Behavior杂志编委。1982年北京大学学士;1992年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博士;1993-1998年先后在德克萨斯大学安德生癌症研究中心放射治疗系、贝勒医学院分子人类遗传学系做博士后;1998-1999年任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神经科学中心助理教授、主任助理,同时任生物化学和遗传系助理教授;1999-2005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助理教授,威尔医学院特护医学实验室主任;2005-2010年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遗传学中心任研究员,2010年至今任北京生科院研究员。1997年,荣获Science杂志十大科学突破。

李新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国家级相关人才计划获得者。2011年获中山大学分子医学博士学位,2008-2009年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National Cancer Centre)联合培养博士生,2011-2016年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博士后,并成为奥德赛学者(Odyssey Fellow)。2016-2019年担任M.D.安德森癌症中心神经肿瘤系讲师(Instructor)。长期致力于研究肿瘤细胞通过代谢重新编程应答癌基因信号的分子机制,以第一或通讯在Nature cell biology, Molecular cell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为开发下一代抗肿瘤分子药物提供了新靶点和新思路。

张晓荣,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获西北师范大学学士学位。2011年于武汉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付向东教授。2014年受聘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主持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等多项。以第一或通讯在Cell, Circulation, Cell Res, Nat Struct Mol Bio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发现Argonaute及小RNA在线粒体中定位,并且调控线粒体基因表达(Zhang et al., 2014, Cell)。发现小RNA可以沉默线粒体DNA转录的RNA,利用该手段研究了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之间的调控关系(Gao et al., 2020, Cell Research)。



上一条:喜报!我校学子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取得重大突破
下一条:校长彭育园参加经管学院联系班级主题班会

关闭